中式古典园林设计,常以零散叠石点缀于窄而浅的水面之上,使人易于蹑步而行,其名为“汀步”,或“掇步”、“踏步”。汀步在中式园林中虽属小景,但并不是可有可无,反而更见“匠心”。陈从周先生曾说:“(常熟燕园)洞内有水流入,上点‘步石’,巧思独运”。又说过:“石矶……石步,正如云林小品,其不经意处,亦即全神最贯注处……”可见,汀步既是中式设计园林的附景之物,又可为中式园林造境,以体现出一种清寂自然的禅之意蕴。
中式古典园林
自然之美
中式园林强调“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”,而汀步与自然相契合,可使景致更显自然之趣。汀步散置于水浅处,石与石之间高低参差,疏密相间。汀步长度以短曲为美,此为形;石体多半浸于水中,露水面稍许,苔痕点点,自然本色尽显,此为色;其形其色,如童寯先生所言:“藓苔蔽路,而山池天然,丹青淡剥,反觉逸趣横生”。
中式园林造景
中式设计园林
禅意之美
汀步之石与禅境相通,清寂自然,表现出“有意无意,若淡若疏”的禅境。 所谓:“白云山头月,太平松下影。良夜无狂风,都成一片境。”“青青翠竹,总是法身;郁郁黄花,无非般若”汀步、泉石、幽径、清溪,令中式园林的自然意象无不披上了一层不加雕饰、静谧澹泊、清净无为的禅境之美。
中式园林汀步
中式园林美学
简约之美
中式设计园林中,汀步介于似桥非桥,似石非石之间,无架桥之形,却有渡桥之意,是将“以形写神”变为“离形得似”。看似寥寥数块的石面立于曲溪、洞壑、幽涧处,表现的却是“咫尺内山水寥廓”的意境。如宗白华先生论倪云林山水所言,山水丘壑,简之又简,损之又损,体现出旷邈幽深,无限的自然气象。
这种园林美学的尚简思想,究其源头,可追溯到唐·文人写意园的兴起,白居易的《庐山草堂记》云:“木,斫而已,不加丹。墙,污而已,不加白。砌阶用石,幂窗用纸,竹帘纻纬,率称是焉”。而汀步的形、神无疑是与此美学精神契合,可谓是“一勺水,亦有曲处;一片石,亦有深处”。
中式传统园林
中式园林设计
虚空之美
中式园林意在表现虚空之美,只有虚实结合才可在咫尺山林中创作出深邃的意境,形成空灵、流动的空间气氛。汀步相邻,见水不见石处,是虚;汀步断断续续的身形与浑然如镜的水面结合,是虚。此外,汀步比桥更近水面,极具凌波之意。人们从散置的步石平水而过,因低平近水,看山须仰视,山愈显其高,可谓得高远之境;看水似汪洋,水愈显其不可穷尽,可谓得平远之境。汀步又多伸入山体深处,人立于此,会觉山石重叠,洞壑幽邃不可测,可得深远之境,古人所论“三远”可谓俱有。
如苏州退思园中心水池东部,此处景观与水池的南、西、北三边不同,少曲廊回抱,少建筑相环,多以太湖石峰立水池边,其峰脚有散点步石延于水中,伸展开去。这一虚,顿时使山意有了延伸,山与水得以交融,产生化虚为实,虚实相间的无穷意境。
中式园林小景
中式园林景观设计
韵律之美
中式园林中,汀步点缀,石与石之间,或大或小,或高或低,或紧或疏,或断或续,宛如乐曲,舒缓急骤,极具韵律之美。明·邹迪光在《愚公谷乘》中描述“醉石滩”一景时谓:“有滩长七丈许,衡半之,砌以石,石大小错置,似离披醉倒将赴河状,曰‘醉石滩’。”一个“醉”字,一个“赴”字,尽写步石的态势与动感,节奏与方向。
如扬州小盘谷西园曲池的步石,或紧贴,或斜出,悬崖滨水,直入洞壑,洞口嵌“水云深处”,此四字便是对步石、池水、假山营造自然之境的传神写照。因为有了韵律,才使步石之间的空隙,仿佛是草书的飞白,有墨不到而意到的艺术趣味,呈现出中国书法中笔带意连的灵动之美。
上一篇:中式古建檐下风铃萦梵音 下一篇:倾心明式之文雅 醉赏古今之大观